这是秦王政十年(前)的事。
吕不韦死后,若干门客为他送葬。嬴政下令:凡临丧之人,原是三晋人而来秦的,一律驱逐出国原为秦人的,禄在六百石以上者,免官流放没有临丧的门客,也一律迁出京师。
吕不韦的余党就这样被彻底铲除了。
晁错
西汉景帝三年(前)冬季的一天,首都长安城内,天阴沉沉的,凛冽的寒风不时吹起阵阵漫天的黄土,宽阔的大街上早已失去了昔日车水马龙的喧闹,行人稀少,显得非常冷清。御史大夫晁错正坐在府中的大堂之上,苦苦思索着前几天皇上召见时提出的问题,如何迅速筹集军粮、调集兵马开赴前线,争取早日平定以刘濞为首的七国叛乱。他还想到了那天晚上袁盎入宫时诡密的神态,年轻的皇帝再度见到自己时不自然的神情……心中不禁一阵迷惑。
忽然,大街上传来马车飞驰的声音,不一会儿,马车停在了御史大夫府门前,车上跳下一位中尉,径直向府内走去。守门人刚要转身前去通报,被中尉一挥手制止了。刚到大堂前,那位中尉就高声喊道:“晁御史,皇上传旨,召您即刻入宫议事。”晁错心中一惊,掠过了一丝不祥的预感,心想:这么急,莫非前线再度告急。他丝毫不敢怠慢,迅速穿好朝服,戴上帽子,匆匆随中尉走出府门,登上了马车。天好冷啊,晁错不禁打了个寒战。车夫早已做好准备,见他们上了车,立刻扬起长鞭,车子便穿街过巷,飞驰而去。还在沉思中的晁错突然缓过神来,觉得有点儿奇怪,这好像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那条通往皇宫的大路啊!那条路自己实在是太熟悉了,从做太子家令起,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一直都是走那条路进皇宫的。想到这里,晁错不由得抬起头,向车外望去,顿时惊疑不已,原来马车经过的都是都市,根本不是入宫要道。他刚要开口询问那位中尉,车子却猛地停住了。中尉一跃下车,两旁早有士卒守护着,待中尉向他们递了一个眼色后,其中一个向车内喊道:“请晁御史下车听旨!”晁错见停车处是东市,向来都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心想:怎么让我在这个地方听旨,莫非要杀我不成!一面想着,一面下车,双脚刚一着地,两旁兵卒便虎狼一般包围上来,将他双臂反剪,让他跪下听诏。中尉从袖中取出诏书念道:“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屡进谗言,离间朕与诸王骨肉之情,罪不可赦,应当腰斩处死。”刚读到这里,刽子手已举起寒光四射的大刀,没等晁错来得及问声“为什么”,就将他一刀两断了。
晁错,文帝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识,曾经多次就军国大事上疏发表意见,深受文帝赏识景帝即位后又被倚为朝廷重臣,迅速升至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被处死了。原因究竟何在?说起来话还真有点长呢!
“智囊”
晁错大约于高祖七年(前)出生于中原大地上的古城颖川郡,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曾只身一人饱受风餐露宿之苦,步行几百里到轵县拜著名法学家张恢生为师,随他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后来又研读词章,学习文学。十几年的苦读生涯,不仅培养了他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性格,也使他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像申不害、商鞅那样以严刑峻罚来安邦治国,建功立业。后来,他以贤良文学被推为太常掌故。太常掌故是太常的属官,负责保存文物典籍,研究国家典章制度,记录国家重大事件。就这样,晁错这位农家子弟从颖水岸边的故乡来到都城长安,走上了西汉前期那纷繁复杂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