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心斋的大部分语录都在指引人体验到这个状态这个状态是儒家
可以说,心斋的大部分语录,都在指引人体验到这个状态。这个状态是儒家的核心体验——万物一体之仁。这是我们齐家的根本,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4)门风
《王心斋年谱》:“(正德)十年乙亥,先生三十三岁。家益繁庶。先生总理严密,门庭肃然,子弟于宾客不整容不敢见。”
1515 年,心斋三十三岁,家中日渐繁荣,他统筹处理家族中的事务,非常周密,所以门风很整肃。家中的小辈们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不敢随便面见来客。
整肃,是对于自己生命的看重,不随便,不苟且。一个儒者的家庭,即便再贫乏,生活总是很用心的。衣服可以用不太好的布去做,但是,裁剪总要用心。衣服可以打补丁,但是,不能脏兮兮的(污),或者有个洞也不去补上(损)。这是看重我们的身体,不轻视父母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身”。
孔子“割不正不食”,肉割得不正,是不吃的。这个不是过度讲究,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看重,不苟且。肉割得正,不需要花钱,只要用心割就好了。孔子说:“群居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如果终日与众人相处,做事情都是随随便便不用心,这样的人生是很难过得有意义的。
心斋说:“至尊者道,至尊者身,身与道便尊。”道是最尊贵的,我们的身也是最尊贵的,身和道一样尊贵。因为道是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的,唯有我们的言行可以呈现出道。《中庸》讲:“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没有至德之人,至道是无法在天地间凝结的。天地精神正是靠着君子凝聚起来的。君子修身,不止是为了成就自己,更加是为了凝聚出天地的“矩”、天地的“法象”。
这个“矩”就是工匠制作器物时使用的矩尺。心斋说:“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天下国家不方,还是吾身不方。”又说:“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
他在家中,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家人的楷模。这便是家人的老师。所谓的师,并不是教人知识、技能。《中庸》讲:“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君子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道为标准,君子教人,实际上只是和人相处而已。在相处的过程中,让家中子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变得和君子一致,这就是“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对政治有个比喻:“夫政也者,蒲芦也。”蒲芦是一种昆虫,又叫蜾蠃,古人认为:“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蒲芦养育桑虫的孩子,养着养着,就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孩子了。这是一种寄生现象,而古人用这个比喻,来说教育、政治的本质,是君子把他人转化成和自己一样的君子。这就是“化民成俗”。而在一个家庭中,即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转化家风。
转化家风,以至于化民成俗,这是心斋学问的主要内容,所以心斋的后人说:“先生生平不喜著述,且不以言语为教。”心斋弟子聂静在搜集心斋文集后讲:“先生不主言诠,或因问答,或寓简书,言句篇牍收之于流播,得之于十一也。”心斋先生不主张用言语阐明道理(所以文章很难搜集),有时在偶然的问答中,有时在给人的书信中,流传出一些语句、文章,弟子们能搜集到的不过十分之一。
- 注册测绘师报考条件[图]
- 淘宝美工求职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吗?[图]
- 猎头在面试中问什么问题比较好?[图]
- 护士资格证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图]
- 充足的睡眠是宝宝健康的前提[图]
- 搞笑:老公的可笑胎教实战[图]
- 淡豆丰有药用价值 能安神消化[图]
- 高龄妊娠的优点[图]
- 夏日亲热的7个禁忌[图]
- 性爱中男人都有“帝王情结”[图]